1. “胖子”的球体外壳由高爆透镜系统构成,包含32个独立起爆点,引爆同步误差需控制在百万分之一秒内,以实现对6.35公斤钚-239核心的球形向内压缩,误差超0.1毫米即导致核哑弹。
2. 该弹总重4540公斤,相当于4辆二战轻型坦克;其直径1.52米的球形战斗部外层包裹着厚11.4厘米的天然铀中子反射层,提升链式反应效率40%。
3. 投弹高度503米处引爆时中心温度达数百万摄氏度,产生18公里高的蘑菇云;冲击波以超音速扩散,距爆心1.6公里处气压飙升至35标准大气压,相当于深海350米水压。
4. 瞬时热辐射在3秒内释放能量,爆心500米半径内水泥地表熔化成玻璃态物质,实测最高表面温度4000℃。
5. 实际爆炸当量21±2千吨TNT,仅达设计值(23千吨)的91%,因钚核不对称压缩导致17%核燃料未参与反应。
6. 核心钚材料提炼自汉福德基地B反应堆,单次生产周期需120天;其武器级钚纯度要求≥93%钚-239,杂质钚-240含量严控于≤7%。
7. 弹体装载247升液态氩循环冷却系统,在飞行中维持内部温度于15℃±3℃;若超38℃可能引发高爆炸药自燃。
8. 战后辐射调查显示:爆心1公里区域内γ射线残留量于24小时后仍达100伦琴/小时,是致死剂量的200倍。
9. 建造该弹总计耗费100万人时工时,单枚材料成本1945年币值2500万美元(折合2023年4.1亿美元)。
10. 投弹机B-29 44-27297(代号"博克斯卡")共搭载7180加仑燃油,超标准载量800加仑,返航时剩余量仅7加仑(约26.5升)。
11. 长崎实际死亡人数4.0±0.9万人(1945年底统计),低于预设值的主要因山地地形阻挡冲击波,仅6.7平方公里城区受损(对比广岛12平方公里)。
12. 现存两枚完整复刻弹: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展出品误差≤0.02毫米,橡树岭核博物馆的解剖模型揭示108个内部组件。
13. 冲击波速度实测值:爆心300米处为每秒343米(1马赫),1000米处衰减至每秒183米,摧毁阈值风速为380公里/小时。
14. 铀反射层设计厚度经197次计算机模拟(使用1945年最先进IBM打孔卡计算机),最终选择11.4厘米使中子逃逸率优化至0.31%。
15. 弹体表面涂覆雷达波吸收材料(配方:碳黑/橡胶混合物),使雷达反射截面降至0.05平方米(仅为B-29的1/4000)。
16. 长崎原不在初始目标列表,因小仓市被云层覆盖,备选目标启用决策耗时47分钟,引爆点偏离预定位置3.2公里。
17. 钚芯压缩临界过程仅持续0.6微秒,期间中子在核心内碰撞66次,释放能量8.4×10¹³焦耳(等于2万吨TNT)。
杠杆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