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全国高考名校模考作文:矛盾谚语
【作文材料】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,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,比如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与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;“大丈夫宁死不屈”与“大丈夫能屈能伸”等等。
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读了以上材料,你如何看待这两组谚语之间的矛盾?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思考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自拟标题,明确文体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、不泄露个人信息,不少于800字。
【写作分析指导】
(一)审题立意
1、理解材料核心
材料呈现了一个写作任务,核心是对两组看似矛盾的谚语进行思考。第一组是“大丈夫宁死不屈”与“大丈夫能屈能伸”,第二组是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与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这些谚语都是在民间广泛流传,蕴含着古人的经验与智慧,但它们在表意上却存在明显的冲突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类似这种充满矛盾的观念。例如在商业谈判中,一方可能秉持“寸土不让”的原则,这类似于“宁死不屈”和“玉碎瓦全”的理念;而另一方可能主张“灵活变通,适当妥协”,类似“能屈能伸”和“留青山”的思维。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,在个人的职业选择、人际关系处理、甚至国家的外交政策等方面都可能会出现。
2、立意方向
①从辩证看待矛盾谚语立意:
详细阐述:这些谚语虽然字面意思相互矛盾,但在不同的情境下都具有合理性。这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,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标准或观念去应对所有情况,而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来灵活运用这些智慧。
举例说明:
在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受到侵犯时,“宁死不屈”和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的精神是至高无上的。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,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,无数抗日英雄坚守阵地,绝不向敌人屈服。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、弹尽粮绝的情况下,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,靠吃树皮、棉絮坚持战斗,直至壮烈牺牲。他所展现出的就是“宁死不屈”的英雄气概,这种精神在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战争场景下是无比珍贵的,是鼓舞民族士气、凝聚民族力量的强大精神支柱。
然而,在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处理一些非原则性问题时,“能屈能伸”和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则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。例如在工作中,同事之间可能会因为工作方法或项目分工产生分歧。如果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,毫不退让,可能会导致同事关系紧张,影响工作效率。这时,若能采取“能屈能伸”的态度,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,适当做出让步,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,就能够化解矛盾,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,有利于长期的合作与发展。
②从时代背景影响谚语的应用立意:
详细阐述: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取向,这决定了这些矛盾谚语的适用性。时代背景是影响人们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的重要因素,谚语的应用也会随之变化。
举例说明:
在革命战争年代,社会动荡不安,国家和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。在这种时代背景下,“大丈夫宁死不屈”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成为了革命志士们普遍秉持的精神品质。例如,刘胡兰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时,坚守共产党员的秘密,坚决不肯屈服,最终英勇就义。她以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,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,革命者所具有的“宁死不屈”的高尚情操,这种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革命,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奋斗。
进入和平发展的现代社会,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成为主要目标。此时,“大丈夫能屈能伸”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的理念在很多情况下更符合时代需求。比如在企业经营中,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,企业需要灵活应变。当企业遇到暂时的经营困难,如资金短缺或市场份额下滑时,企业管理者不能盲目地坚持原有的经营策略,而是要懂得“留得青山在”的道理,适时调整业务方向,进行战略收缩或寻求合作伙伴,以保存企业的实力,等待时机东山再起。
③从个人价值观决定谚语选择立意:
详细阐述:个人的价值观是其行为和选择的内在依据,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人们对这些矛盾谚语做出不同的选择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标准,这会影响他们在面对抉择时所倾向的智慧理念。
举例说明:
对于那些将理想信念和道德操守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来说,他们往往会遵循“大丈夫宁死不屈”和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的原则。比如历史上的屈原,他一心报国,却遭奸臣排挤和楚王放逐。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,屈原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,投汨罗江自尽。他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对国家和理想的忠诚,体现了在个人价值观中,当理想和信念受到严重冲击时,“宁死不屈”的价值取向。
而对于那些更注重实际效果和长远发展的人,他们可能会选择“大丈夫能屈能伸”和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例如在创业过程中,有的创业者在初期可能会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,如产品不被市场认可、资金链断裂等。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在这种情况下不会轻易放弃,而是会灵活调整创业思路,暂时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,寻找新的市场切入点或融资渠道。他明白在创业的道路上,保存自己的创业实力和激情(即“留青山”)比一时的坚持己见更为重要,这种选择反映了其基于长远发展的个人价值观。
(二)结构安排
1、议论文结构示例(以辩证看待矛盾谚语为例)
引论:通过列举生活中人们面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选择的现象引出话题,提出中心论点,即看似矛盾的谚语在不同情境下都有其价值。例如,“在生活的抉择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相悖的道理,如同谚语所呈现的矛盾,然而,仔细审视,它们在各自的情境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”
本论:
①分论点一:阐述在原则性问题上某些谚语的适用性。举例说明在国家主权、民族尊严等问题上,“宁死不屈”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的价值。如在抗日战争中,无数抗日英雄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,坚守民族大义,选择宁死不屈。
②分论点二:论述在非原则性问题和应对挫折时其他谚语的合理性。结合具体事例,如在商业谈判中,为了达成合作,双方需要“能屈能伸”,适当妥协;在个人事业遭遇暂时挫折时,要懂得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,保存实力,以待东山再起。
③分论点三:说明辩证看待这些谚语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。例如,个人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谚语所蕴含的智慧,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,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。
结论:总结全文,强调辩证看待矛盾谚语的重要性,呼吁新时代青年在生活中合理运用这些智慧。
2、记叙文结构示例(以时代背景影响谚语的应用为例)
开端:以自己或他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经历开头,如爷爷辈在战争年代的故事,引出对不同时代下谚语应用的思考。
发展:描述在战争年代,人们秉持“宁死不屈”的精神,积极参与战斗,抵抗外敌,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。
高潮:讲述在现代和平发展的时代,主人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资金困难,在朋友的劝说下,理解了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的道理,选择暂时妥协,寻找新的融资途径。
结局:通过不同时代的故事对比,体现出时代背景对谚语应用的影响,升华主题。
(三)素材运用
1、辩证看待矛盾谚语素材
①外交谈判:在国际外交谈判中,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时,外交官会坚决捍卫,体现“宁死不屈”的原则;但在一些非核心利益的贸易、文化交流等问题上,会灵活协商,做到“能屈能伸”,以促进国际友好合作。
②体育竞技:运动员在比赛中,面对兴奋剂等违背体育道德的诱惑时,要“宁死不屈”,坚守公平竞争的原则;而在比赛策略上,如遇到强劲对手时,可能会“能屈能伸”,采用迂回战术,保存实力争取更好成绩。
2、时代背景影响谚语的应用素材
①革命战争时期:革命先烈在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时,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,他们选择“宁死不屈”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,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,英勇就义。
②改革开放时期: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许多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和国际竞争时,懂得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,适时调整经营策略,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实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。
3、个人价值观决定谚语选择素材
①科研工作者:一位致力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,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,但他坚信自己的研究方向对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,秉持“宁死不屈”的精神,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研究,即使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也不放弃。
②职场新人:一位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,在工作中遇到与同事的意见分歧,为了维护良好的工作关系和自身的长远发展,他选择“能屈能伸”,通过沟通和妥协解决问题,赢得了同事的认可和自己的职业成长。
【优秀范文展示】
范文一:《辩证看待谚语中的矛盾智慧》
谚语,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,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。然而,有些谚语之间却存在着看似矛盾的现象,如“大丈夫宁死不屈”与“大丈夫能屈能伸”,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与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应以辩证的思维看待这些矛盾,领悟其中在不同情境下的智慧。
在涉及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上,“宁死不屈”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体现出了崇高的价值。从古至今,在民族危亡、国家主权受到侵犯的关键时刻,无数仁人志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这种精神。南宋末年,文天祥兵败被俘,元军多次劝降,许以高官厚禄,但文天祥坚决不从,留下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千古名句,慷慨就义。在他心中,民族气节和国家尊严是至高无上的原则,在这种原则面前,他选择了“宁死不屈”。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面对外敌入侵时,挺身而出,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。
然而,在日常生活和非原则性问题的处理中,“能屈能伸”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则更具实践意义。在商业领域,这种智慧体现得尤为明显。例如,在企业谈判中,双方往往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。有时,为了达成最终的合作协议,实现互利共赢,双方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妥协。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不会在谈判初期就摆出强硬的“宁死不屈”姿态,而是会灵活地根据谈判进展,在一些非核心利益问题上做出让步,即“能屈能伸”。这样既能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,又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。
同样,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,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的理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挫折。比如一位年轻的创业者,在初次创业时由于市场经验不足,遭遇了严重的资金短缺和业务困境。如果他此时一味地坚持“玉碎”精神,不肯做出调整,可能会导致企业彻底倒闭。而如果他懂得“留得青山在”的道理,暂时收缩业务规模,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和发展方向,就有可能在未来东山再起。
辩证地看待这些谚语中的矛盾,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。在个人层面,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,灵活运用这些智慧,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、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。在社会层面,当整个社会都能理解并合理运用这些矛盾谚语中的智慧时,就能在面对国际争端时坚决捍卫国家利益,在和平发展时期积极谋求合作与进步,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。
新时代的青年们,让我们在生活的实践中,细细品味这些谚语中的矛盾智慧,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恰当的选择,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人生。
范文二:《谚语的时代适应性:从矛盾到和谐》
谚语是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之言,然而,随着时代的变迁,一些谚语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。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,理解这些矛盾谚语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适应性,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。
在战火纷飞、民族危亡的时代,“宁死不屈”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是英雄们的战斗号角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中华大地遭受日寇的残酷蹂躏,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,以血肉之躯捍卫国家的尊严。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、弹尽粮绝的情况下,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,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。他本可以选择投降以保全生命,但他心中装着民族大义,秉持“宁死不屈”的信念,用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。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,这种精神如同黑暗中的灯塔,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,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抗日战场,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,“能屈能伸”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则更符合时代的需求。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,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。一家中国的电子科技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,遭遇了当地同行的排挤和贸易壁垒。如果该企业一味地强硬对抗,可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于是,企业管理层决定采取灵活的策略,一方面积极寻求当地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沟通与协调,另一方面在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上做出适当调整,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。这种“能屈能伸”的做法,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,赢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。
再看个人的发展,在现代社会,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。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,遭遇了多次挫折。他的作品在初期并不被市场认可,经济上陷入了困境。如果他此时因为“玉碎”观念而放弃,可能就永远失去了实现艺术理想的机会。但他选择了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,一边通过兼职工作维持生计,一边继续磨练自己的技艺,不断寻找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。最终,他的艺术风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,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。
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,其实是时代的镜子,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要从时代的高度去理解和运用这些谚语,在国家需要我们捍卫尊严时,挺身而出,展现“宁死不屈”的豪迈;在和平发展时期,我们要灵活应对各种挑战,运用“能屈能伸”的智慧谋求个人和社会的发展。让这些古老的谚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,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范文三:《个人价值观:谚语矛盾的抉择之匙》
谚语作为民间流传的智慧宝藏,其中存在的矛盾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。“大丈夫宁死不屈”与“大丈夫能屈能伸”,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与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,这些谚语在表面上相互矛盾,然而,个人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这些矛盾谚语的选择。
对于那些将理想信念和原则视为生命的人来说,“宁死不屈”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是他们的人生信条。科学家哥白尼就是这样一个典型。在中世纪的欧洲,宗教神学统治着人们的思想,哥白尼通过长期的天文观测和研究,提出了日心说。这一学说与当时教会所宣扬的地心说相悖,哥白尼面临着来自教会的巨大压力。他本可以选择沉默或者妥协,以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地位,但他坚信科学真理,绝不向教会的权威低头。最终,哥白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毅然决然地发表了他的日心说理论,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。他的这种行为,就是对“宁可玉碎,不可瓦全”价值观的极致体现,在他心中,追求科学真理是至高无上的原则,值得用生命去捍卫。
然而,在另一些人的价值体系中,注重长远发展和机会,他们更倾向于“能屈能伸”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比如在体育界,许多运动员在面对伤病困扰时,会做出暂时退出比赛的决定。一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在备战奥运会的关键时期,不幸遭遇了严重的腿部伤病。如果他强行参加比赛,可能会导致伤病加重,甚至影响他的运动生涯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选择了放弃本次奥运会的比赛,安心治疗伤病。这一决定看似是一种“屈服”,但实际上是他为了长远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的明智选择。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,他重新回到赛场,取得了更加优异的成绩。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这种因个人价值观不同而对谚语做出不同选择的情况也屡见不鲜。在一个团队项目中,两位成员对于项目方向产生了分歧。一位成员坚信自己的方案是基于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和长远目标,即使面临其他成员的反对,他也坚决不肯让步,体现了“宁死不屈”的态度。而另一位成员则考虑到团队的和谐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,愿意做出一定的妥协,调整自己的方案,以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,这就是“能屈能伸”的表现。
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,在面对这些看似矛盾的谚语时,做出符合自己内心和实际情况的选择。无论是选择“玉碎”还是“留青山”,关键在于我们的选择是否能够体现我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,是否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内创造出更大的价值。让我们以个人价值观为导向,在生活的舞台上,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杠杆炒股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